北京海淀完成全市首例水资源确权登记 开创生态保护新局面
北京市海淀区完成全市首例水资源确权登记,东埠头排洪沟项目成为示范样本。通过创新"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模式和多部门协同机制,实现自然资源"户籍化"管理,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和产权支撑。

北京市海淀区近日完成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东埠头排洪沟水流资源确权登记,这是全市首例完成登簿的水资源确权项目。该项目不仅为北京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实践样本,更展现了海淀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工作机制与技术路径打造确权登记示范标杆
海淀区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创造性地采用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技术支撑、公众参与"的一体化工作机制。近20个部门协同配合,通过"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模式,综合运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GIS空间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确保了登记单元界线的精准划定和权属的清晰明确。这种创新做法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登记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全市后续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海淀经验"。
多措并举破解水资源确权难题实现零突破
东埠头排洪沟项目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海淀区通过"三步走"策略成功攻克了这些难题。一方面依托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全面调查水域范围、权属界线等关键要素;另一方面通过多部门联合踏勘、数据交叉核验等方式,确保登记单元界线清晰、权属无争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坚持"开门搞登记",在全区18个街镇广泛张贴登记通告,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与参与权,这种做法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这项工作的完成标志着北京市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明晰自然资源产权主体和边界,不仅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提供了法定依据,更推动了生态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未来,这些确权登记成果将直接服务于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改革任务,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国内旅游收入预计将突破历史新高,以下是综合多方数据的预测与分析:
一、核心数据预测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