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轨道交通设施升级在即:邀您参与设计未来城市蓝图
成都市启动轨道交通附属设施改造提升设计导则编制工作,针对现有设施与城市发展不协调问题,提出结建一体化、连通一体化、景观一体化三大改造方向,旨在提升市民出行体验和城市品质。现面向公众征集意见,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空间。
【首段】
成都市正迎来轨道交通附属设施全面升级的重要时刻。为破解现有地铁出入口、风亭等设施与城市景观割裂、通行效率低下等难题,当地住建部门启动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既有附属设施改造提升设计导则》编制工作。这项改造计划不仅关乎城市面貌更新,更将直接影响千万市民的日常出行体验。
【轨道交通设施改造迫在眉睫:从功能满足到品质提升的跨越】
目前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达672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600万人次。然而调查显示,当地站点与周边建筑结建比例仅为5.8%,远低于上海等先进城市的42.6%。4号线凤溪河站绿化单一、2号线通惠门站风亭突兀等问题,反映出早期设计更注重功能实现而忽视美学融合。这种状况既制约了城市品质提升,也影响了市民出行舒适度。笔者认为,在轨道交通网络基本成型后,将建设重点转向细节优化和品质提升,正是城市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选择。
【三大一体化策略:重塑城市空间新格局】
改造方案提出结建一体化、连通一体化、景观一体化三大路径。其中结建一体化强调将附属设施与周边建筑有机融合,既可化解视觉冲突,又能拓展商业便民功能。连通一体化通过地下通道、风雨连廊等方式,实现站点与周边建筑的"零障碍"衔接。而景观一体化则致力于将功能性设施转化为城市景观小品。这些创新思路跳出了传统市政工程的思维局限,展现出"轨道润城"的先进理念。特别值得肯定的是,方案将市民体验放在首位,体现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尾段】
此次改造提升不仅是物理空间的优化,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通过广泛征集民意、汇聚民智,成都正探索一条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和谐共生的新路径。当冰冷的钢铁设施被赋予人文温度,城市必将焕发出更迷人的魅力。
科技赋能国内旅游业正通过多维度创新重塑行业生态,以下是关键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一、沉浸式体验升级VR/AR技术应用山东“三孔”景区布局VR/AR项目,游客可虚拟参与祭孔大典。敦煌莫高窟通过XR技术实现壁画动态展示,游客互动率提升40%。数字藏品与元宇宙泰山发行26款数字藏品(石刻、封禅主题),营收突破300万元。二、智慧服务优化大数据与AI定制基于游客行为分析,AI推荐个性化路线(如北京798艺术区导览)。智能导游系统覆盖2000+景区,语音识别准确率达95%。安全与效率提升实时
工作时间:8:00-18:00
电子邮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